close

「理斯本夜車」閱後心得    生活應用1組  黃淑珍 

 

   前往未知的旅程,尋找失落的自我  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看完「理斯本夜車」電影後,為片中的對白之美,才購書閱讀。巧的是,書中男主角之突然拋棄教職、遠離故鄉,也是由於一本書「文字鍊金術」的文詞魅力,才走向尋跡之途。

  電影銀幕中現出「如果我們只能依賴內心一小部分生活,剩餘的該如何處置?」,激起男主角的好奇心,追尋二十年前著書的作者,影像鋪陳中,時空交錯,時而深入異地,探詢1975年葡萄牙薔薇革命時代的悲愴歲月;時而回顧自身,生活安穩卻停滯匱乏的生命情態。探索過程中,經由男主角溫煦的手,撫平了他人結痂底層的傷痛;同時也解脫了自身乏善可陳的生活形態。

    觀影後覺得,未盡其意,於是購書閱讀,更了解這是一本關於旅行、文字、語言溝通的書籍:

故事演譯:

   居住瑞士的中年教師賴蒙德,救下了站立在橋面上想往河面跳的年輕女子,女子轉身離開時,遺留下一襲紅色風衣。賴蒙德為了尋找關於女子的線索,翻看了風衣裡頭一小書《文字煉金術》,瞥見其中一段內容寫著:「如果我們只能依賴內心一小部分生活,剩餘的該如何處置?」。教師是一位語言學家,充滿哲理卻簡明精練的書寫,撞進了他日復一日,不著邊際的生活,讓他丟下眼前生活停滯的困局,從瑞士乘坐長途火車往葡萄牙里斯本,追尋未曾謀面,也未曾聽說的書中葡萄牙革命份子普拉多的腳步。穿梭在里斯本大街小巷,看到普拉多手稿上修改的痕跡,親訪普拉多在世時的至親好友,見證康乃馨革命時獨裁壓制下,至親好友反目成仇、封閉失語的狀態。賴蒙德透過自身語言的通達,逐漸的化解那一代人長期疏離的禁錮歲月;而賴蒙德也因在訪談與閱讀中的思想,獲得感情的激發,再度燃起生命之火。

書本行式結構:

  • 書中書的架構:

   書名「里斯本夜車」,書內容卻探索另一本小冊「文字鍊金術」,再依循小冊軌跡探詢深入文中作者及其週遭的人、事、物。里理斯本夜車」男主角為古語言學家、中學教師;「文字練金術」男主角是醫生、詩人、語言神秘論者。一個是安穩平凡過一生的中學教員;一個是才華揚溢的革命英雄。藉由語言的魅力,兩種文本相互參照,傳遞了賴蒙德・普拉多的古今人對談;也反應了當代人形同陌路的疏離。

   本書為旅行書:

前往未知的旅程,尋找失落已久的自我旅行是本書的核心議題,旅行,為了尋找失落的自我,也因旅行,而翻轉了人生。

 

  因此本書依旅行次第分為四篇:

  1. 啟程篇:男主角從中歐瑞士,乘座長途火車經法國巴黎、穿越比里牛斯山、伊比利半島到達里斯本,這是地理上旅行的概念。
  2. 相遇篇:到達里斯本、遇見瑪麗安娜埃薩、安得里雅那、普拉多、胡安挨薩、賀拉西歐、神父巴托羅謬等眾多親人。探訪中如同拼圖般,形塑一個才藝洋溢的醫生救人無數,卻在救活一位專制獨裁的秘密警察後遭到眾人唾棄。愛情、友情、父子之情間的忠誠與背叛,生前的短暫歲月,造成撕裂與無可挽回的救贖。死後更餘波盪漾、影響至親好友間猶如散落一地的碎片無法聯結 。
  3. 嘗試篇:返回伯恩,重新整理自我,對照普拉多手稿的剖白-「關於自我生命的形塑,是由時空上的看似流逝與變化,實則不斷沉澱累積而成」-再度重返里斯本, 透過語言交談至情至性的理解始使得那一代的親友至交,擺脫回憶的噩夢,從僵化的過去出;時鐘鐘擺重新起動,感受當下流動的生命-安德里亞娜來說,教師是個外人,但卻終結了她時間靜止狀態,封印了兄長普拉多的死亡;對普拉多革命夥伴胡安來說,教師的語言與肢體,讓他沉悶的冤屈有渲洩的出口;對教師來說,透過信件,了解普拉多父子無盡的愛與沉重的誤解與成見,對普拉多至交普拉多與艾斯特方尼亞而言往日的愛與恨也隨風而散。
  4. 回程篇:
    •  

結語:「何時啟程去探查一個人的內心世界?那是一趟到達終點的旅程嗎? 心靈是真相的歸宿嗎?所謂事實是否是自己故事中騙人的影子?」

      ~閱讀完整本書後感受是,除了男主角賴蒙德遠離家鄉探尋了葡萄牙革命後那一代人的傷痛、撫平親朋間的疏離,也翻轉自我,書中有太多雋言美語,無法一一贅述,還是要買回一睹為快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揚帆主婦社 的頭像
    揚帆主婦社

    揚帆主婦社

    揚帆主婦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